北方的秋天总是来得更早一些,九月底的长春已颇有几分凉意,位于安庆路5号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随处可见“庆生30年”的标记。作为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的合资汽车公司,平稳、有序、甚至有些内敛的忙碌,都在用实际行动,讲述着北国秋日的热忱。
经过30年的发展,一汽-大众布局已覆盖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华南佛山、华东青岛以及华北天津,形成整车生产的“五地六厂”,加之动力总成事业部和冲压中心,构建起八大专业生产厂的全国性、集团性产业布局。
而支撑起一汽-大众不断发展壮大的因素中,技术研开发可谓是重中之重,它就像一个人的大脑,迅捷而高效,发出指令,统筹输出;但作为企业核心机密之所在,技术研发往往又很神秘,不可示人。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有幸走进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简称TE),一探“庐山真面目”。
转型变革正当时
“变革的核心就是,我们要让技术开发形成完整的汽车研发职能”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总监于东海开门见山地说,“最明显的,就是去年我们进行了深刻且成功的变革。”形成了以项目管理-协同开发-试验验证-产品工程-中心管控为主线的新研发体系,目标就是让技术开发形成完整的汽车研发职能,助力研发升级,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总监于东海
在组织机构调整的同时,一汽-大众更是协调全球资源,实现全面布局,即长春立足研发总部,成都和佛山两个分部以软件开发为主,杭州布局造型前瞻等研发工作;在德国大众的总部狼堡和奥迪的总部因戈尔施塔特,还设有属地办公室,协调车型的前期开发以及项目沟通。在精准的研发布局和中外人员的精诚合作下,技术开发焕发着勃勃生机。
正是秉承着一汽-大众总经理潘占福提出的“守正创新”的宗旨,技术开发部与时俱进,据于东海分析,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讲,传统能源车仍然是市场主流,这与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充分,技术成熟度、老百姓(消费者)的使用场景还不够完整等有关。因此对于一汽-大众来说,守正必须守住传统能源车的绝对优势,掌握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
守正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取,扩大优势。一汽-大众基于自有专利开发的全新混动变速箱正是典型代表,相较传统燃油车具有约20%的节油潜力。“深化创新提升车型产品力,技术开发一直在前进。”于东海总监自豪地表示。
在创新方面,技术开发部紧跟“新四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尤其在电动和智能领域,包括“三电”开发、人机交互、智能网联等。“实际上,国内外诸多品牌的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大众集团宣布的全新SSP平台战略,第一款车叫Trinity,全新的平台,全新的生产方式,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无限机会。”
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
既要守正,又要创新,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肩上的担子可谓不轻,在汽车行业处于新一轮变革的加速拓展期,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汽车产业也将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汽-大众总经理潘占福曾表示:“面对新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一汽-大众将继续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 ’的号召,承接双方股东战略,主动拥抱产业变革浪潮。”
按照一汽集团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创新能力世界领先”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一汽-大众在技术开发上的不懈耕耘,对于响应国家提出的“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适度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号召,均是强有力的回应。
强筋健骨体系力
技术研发是支撑着优质产品源源不断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汽-大众历经30年发展,从建厂初期的一个品牌一款产品,发展到现在的奥迪、大众、捷达三大品牌20余款产品,成为国内成熟的覆盖A、B、C级全系列乘用车型的生产企业。在国内合资企业中,一汽-大众市场销量连续夺取冠军,已形成年产销量超200万辆,累计产销超2200万辆,市占率和用户美誉度位居行业前茅的领先地位。
一汽-大众的技术研发跟随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壮大,“从1991年成立时3个科室10个人,到现在9个部门接近2000人。”于东海介绍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一汽-大众更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希望对用户的把握能转化成生产力,能够改进所引进的产品,从产品工程部转变为技术开发部势在必行。
技术研发体系的不断完备,是一汽-大众保持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技术开发构建了以9个部为组织基础,以项目管理-协同开发-试验验证-产品工程-中心管控为主线的新研发体系,目前已经建立从概念开发到批量开发再到试验验证的本土化能力。
一汽-大众新能源中心
以新能源测试中心为例,为了确保新能源车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的安全、可靠,它针对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以及高压电池整包进行严苛测试,测试内容覆盖机械、电子、环境、安全、耐久五大类200多项,远超国标(20余项测试)要求。其中,电性能测试设备最大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000V和1200A,最大功率为720KW,精度可达万分之三,远超目前行业千分之二的水平;环境仓温度范围可达到-40℃-+130℃,既可模拟高纬度地区的低温度环境,又可模拟补漆时110℃以上的特殊高温环境;六自由度多轴振动试验台,最大限度的模拟了电池实际的使用工况,是大众集团在电池包机械可靠性测试上的特有项目。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之前,需要经过电池整包温度冲击、浸水试验、火烧试验等以上提到的严格考验。确保车辆在任何工况下始终保持高压电池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严苛的试验标准体现了一汽-大众对于打造高品质汽车的决心。
在2015年全面建成的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位于长春市农安县,试验区域长6公里,宽1公里,总占地面积600万平米。一期投资12.5亿人民币,建设耐久强化试验区、综合性能试验区、气囊误作用试验区、动态广场、高速环道试验区五大试验模块。二期投资4.9亿人民币,建设第六大版块,耐久交变试验区,是国内目前已建成的面积最大的综合性汽车试验场,实现100%德国大众认证标准,测试道路超越60公里总里程,具备全系列整车开发试验能力。一汽-大众任何一款车型投放市场前,都需要在试验场进行“浓缩”了世界上最恶劣的16种特殊路面的试验以及超过十万公里的耐久试验,该过程模拟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种驾驶路况,验证着车辆在特殊工况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为了确保交给用户的每一款产品安全可靠。
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产品体验
此外,于2012年投入使用的车辆安全中心,是大众集团第一个在海外获得大众和奥迪双认证的碰撞试验室,同时也是连续多年获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试验室。中心在2017年、2019年分别完成两次扩建。覆盖整车级、系统级、零部件级全部安全开发试验能力。能够按照最严苛的安全开发标准,开展50种以上整车碰撞试验、30种左右模拟碰撞试验、50种以上主动安全试验、287种防止气囊误爆试验、20种以上行人保护以及气囊系统试验。每年完成各类型试验共计7000余次。一汽-大众产品交付用户之前,车型产品需进行上百次整车碰撞试验,通过正碰、侧碰、后碰等多种碰撞试验模拟用户可能遇见的碰撞场景,以严苛的试验标准确保车辆在碰撞发生的过程中,保护用户安全。
后记:30年弹指一挥间, 一汽-大众成长中的每一次创举,都是中国汽车工业领域的一次“深化改革”,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实践,更是中国汽车高品质发展的全面见证。而合资企业的技术研发,从当初的引进车型使其国产化,转为面向本土消费者,具备从概念开发到批量开发再到试验验证的本土化能力的技术开发,既是市场的需要,时代的变革,更是技术工作者的尊严,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一汽-大众会在崭新的“赛道上”,以30年来的技术积淀,开发出面向全球的新产品,真正成为有灵魂的“智慧大脑”。(中国经济网 记者黄春棉)
Copyright © 2019 武汉速度广告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3762号-1
技术支持:nak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