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提出,“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是推动内循环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减少碳排放的方向性工作。
“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向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进一步丰富,新能源汽车下乡、公共领域电动化等政策的落实开展,以及补贴和购置税免征政策撬动效应的持续显现,预计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将再攀新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铁成认为,2021年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机勃发的一年,产业将逐步走上“政策+市场”双驱动的发展轨道。
高层定调 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2020年以来,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频发。在业界看来,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堪称是继去年3月份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和10月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的又一次重大利好。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4.8万辆和2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5%、139%,继续刷新当月历史纪录;前6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200%。
业内普遍认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定调,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甚至有预测认为,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将保持强劲增长,今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240万辆。
在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国家进一步强调了对国内市场潜力的挖掘。早在2020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如火如荼,有效地拉动了汽车消费。在此背景下,2021年4月份,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正式启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将有效拓展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实现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的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一段时期来,我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渐次释放。今年7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新版“三包”政策最大的变化是,在“三包责任”相关条款中增加了关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故障“包修、包换、包退”的相关规定。在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新版汽车“三包”政策出台是保障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
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显示,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要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其中涉及了多处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
国内汽车产业 “双碳”路线图渐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还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7月29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了《乘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技术规范》(下称《规范》),《规范》被视为汽车界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参考。
“《规范》涵盖了汽车材料、零部件及整车生产、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具有可操作、可落地性,将为我国汽车行业全面推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供体系核算支撑。”在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林示看来,《规范》相当于一个指导,具体怎么做,尤其是产业链的脱碳怎么完成是关键,也更具挑战性。”
事实上,由“碳中和”引发的产业转型潮正在汽车行业不断升温,“脱碳”“减排”已成为各国汽车政策共同指向的焦点问题。7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新法规《Fit for 55》,碳排目标进一步收紧,新政目标指引下预计2030年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13万辆,对应渗透率达65.1%;美国政府近日也提出希望到2030年前,美国至少40%新车销售为电动汽车。
对此,林示表示,高层会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表态,意味着指导汽车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有望实现加速落地,将进一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路径。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戴姆勒、大众、宝马、沃尔沃、日产、博世、大陆等在内的逾14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先后发布了各自的减碳目标或“碳中和”时间表。但相较之下,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市场,目前仅有长城汽车公开宣布了减碳时间表——将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
Copyright © 2019 武汉速度广告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3762号-1
技术支持:nak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