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1-04-30 09:21:00来源: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网
这边厢全球车企“千帆竞渡”的上海车展刚刚落下帷幕,那边厢各界大佬争相造车的消息又在刷屏:继百度、小米“官宣”之后,360、创维、滴滴、OPPO、小牛电动等又传出“下海”造车的信息。恍若一场汽车盛宴开席,觥筹交错的是资本、是技术,而最应成为主角的汽车消费者却在失语,在这个速度时代如何做理性的消费者俨然成为一道难题。
如果探究汽车业热度空前的原因,不难发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疫情之下“风景这边独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让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汽车市场更加强劲的动力引擎。与此同时,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创新,因而成为全球汽车业最重要的试验场,更将成为全球汽车技术的创新高地。
然而,正是在这个汽车业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时代,叠加中国市场购买力的迅速加强,热情不断增长的汽车消费者却面临着至少三重困境:首选是选择之困,选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选造车新势力还是老牌车企?是否选择自动驾驶……如此之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品牌让不少消费者犯了“选择困难症”,如何选择安全、适用而又彰显个性的专属车并非易事;其次就是使用之困,选择了各种新技术加持的车型的消费者发现,仅仅有驾照并不能马上就开着新车上路,需要适应新功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不在厂家的告知范围之内,还有的功能花了大价钱也只好闲置;最为重要的就是维权之困,拉横幅、坐车顶这种操作都已见惯不怪,特斯拉车主车展维权虽然掀起舆论大波,换来了特斯拉的道歉,但自身被羞辱、被质疑、被网暴,其维权诉求时至今日仍未有结果。
毋庸置疑,随着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破与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汽车正成为我们进入更大的数据世界的端口。然而,谁拥有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如何判断、谁来判断责任的归属?安全性与隐私权如何平衡?这些问题仍在等待法律法规来界定。在技术快速发展、安全性没有有效保证、问题多而管理滞后的新情况下,如何理性消费并非易事。
一份消费者购车景气调查报告显示,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得到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认可。49%的受访者表示,所购车辆的环境友好“非常重要”,8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看好电动汽车前景,称其将在未来10年内取代传统的汽柴油车。报告还显示,对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共享汽车服务,中国消费者的热情要远高于欧洲和美国的消费者。
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对于新技术的包容,求新求异的消费心态,如此友好的消费环境需要车企和有关各方共同呵护。技术应服务于消费者,而不能凌驾于消费者之上。眼下汽车业的喧嚣急需沉静,以往资本盛宴大多“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只有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技术之楼才不会坍塌。这背后还蕴藏着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和崛起,意味着消费场景的多元与融合。在这种新的消费环境之下,消费者更应理智选择属于自己的车。在海量的选择之中,安全则是重中之重,而这也应该是汽车技术的核心要义。
Copyright © 2019 武汉速度广告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3762号-1
技术支持:nakeu